Views:
以下的案例仅做为参考、学习和提高公众认识之用途。金融业争议调解中心把类似的实际案件修改成此案例。案例中的最终结果仅供参考,并不代表任何实际案件的结果

 

彼得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家外国公司(简称“集团”)在网上发的帖子。他们声称,加密货币的在线交易能提供“超额利润”。彼得注意到他所关注的一位明星也从这类交易中获利。于是,彼得点击了帖子中提供的链接,来到一个提供加密货币投资的网站,并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。隔天,他接到集团一名代表的来电。她向彼得解释加密货币的投资运作方式后,便指示他把三万新元转到一个海外银行户口,以进行交易。彼得根据指示,把钱电汇至指定的海外户口。

一周后,集团的一名代表告诉彼得,他的投资已给他带来丰厚的利润,并将交易账户截图发送给他。两周后,集团代表建议彼得投资更多本金以获得更高的回报。于是,彼得又向海外户口转了八万新元。

一个月后,彼得想取出所得的盈利。他向集团提出了取现的要求,集团也答应会转账给他。不幸的是,彼得此后再也无法联系该集团,也无法取回所得的盈利和自己投资的本金。当他做了一些调查后, 彼得意识到他成了一位投资骗局的受害者。于是,他立马报警,并要求银行召回他之前所转的11万新元。但是,他的银行只成功地召回了1万新元。彼得对这个结果很不满意,他强烈要求银行赔偿10万新元的余额。当银行拒绝了彼得的索偿,他便来到金融业争议调解中心寻求协助。

在调解过程中,彼得坚称,银行不应该让他的资金流入骗子的户头,从而为投资骗局提供便利。他认为,银行应该知道该集团存在诈欺行为,因为海外监管机构曾对该集团发出了警告。由于双方观点无法达成一致,彼得选择进行审裁。

在考虑了双方的陈词和所有证据后,虽然审裁员对彼得的情况深表同情,但最终还是驳回了他的申索。审裁员指出,彼得是自主授权进行资金的转账。银行或其雇员在这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任何疏忽或不当行为。 同时,他们也不可能知道海外监管机构有针对集团发出警告,因为那是在转账日期后才发出的。无论如何,海外监管机构的警告对新加坡的银行并没有任何约束力。

学习要点

  • 请务必牢记,如果有任何的投资机会听起来好的令人难以置信,那么大概率这就是一个投资骗局。在投资之前,请记住以下三个简单的步骤:询问、核对和确认。
    • 多提问。例如,您可以询问所要投资的公司如何给您承诺的回报。
    • 核对此公司的背景,包括地址、组织结构、董事和领导团队的资料。
    • 查看金融机构名录投资警示名单,以此确认此公司是否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(MAS)的监管。
  • 如果一家公司不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监管,或总部设在新加坡以外的地方,您在向其索偿时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
  • 对于名人所代言的投资机会保持怀疑的态度。您最好进行自己独立的研究和调查,而不是光靠名人所做的广告来决定投资哪一家公司。

 

 

请点击此处以返回"华文资料库"或查阅其他案例